性愛群廟——卡杰拉霍遺址群
檔案掃描
【中文名稱】卡杰拉霍遺址群
【英文名稱】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
【所屬國家】印度
【起源年代】公元950年
【地理位置】印度德里附近
走近遺址
卡杰拉霍建筑群建于公元10~11世紀(jì),鼎盛時曾有85座神廟,現(xiàn)存22座神廟。男神、女神、嬌艷的仙女、想象中的神獸等精美的雕刻,布滿了神廟的墻壁,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雕刻家豐富的想象力。
這22座神廟及雕塑分為3組不同的群體,屬于兩個不同的宗教——婆羅門教和耆那教。這些神廟按地理位置分為東群、西群和南群3部分,西群雄渾精麗,東群氣宇軒昂,南群雕刻精湛。這些寺廟風(fēng)格相同,在高高的基座上建起裝飾繁縟的主建筑,與開有天窗的長廊相接。主建筑表面覆以彩繪鑲板,頂部有集束型帶曲線的尖塔,其中最高的幾座位于圣殿正上方。每一座塔都象征著濕婆神居住的凱拉沙山,即“天山”,它們是納戈爾式寺廟特有的標(biāo)志。
在這些建筑中,以西群的建筑最為龐大,也最有藝術(shù)價值。西群中最典型最壯麗的神廟是達(dá)里亞?摩訶提婆神廟,祀奉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神。主殿中央竹筍狀的悉卡羅王塔高達(dá)31米,峻拔尖峭,巍然聳峙。主塔周圍依附著84座竹筍狀小塔,重重疊疊地簇?fù)碇魉?。神廟主殿與會堂外壁中間圍繞著3層高的浮雕飾帶,飾帶上雕滿了男女諸神、蛇神、樹神、天女、貴婦、舞女、愛侶、怪獸的群像。
此外,達(dá)里亞?摩訶提婆神廟的每一處壁龕、柱間、拱門、托架,都裝飾著各種雕像,內(nèi)外雕像總共有872尊。那些妖艷嬌媚的裸體女性雕像,各個體態(tài)豐滿,除了反映她們?nèi)粘I钋槿ね?,還有表現(xiàn)在仆人的幫助下,和男神交媾的場面??脊艑W(xué)家認(rèn)為這可能反映了貴族們的真實(shí)生活。這些表現(xiàn)男歡女愛的題材格外引人注目,卡杰拉霍遺址群也因此有了“性愛群廟”的別稱。其實(shí),神廟里蘊(yùn)涵的哲學(xué)含義要深遠(yuǎn)豐富得多,它們是對當(dāng)時生活的謳歌。
西群的建筑群中,還有當(dāng)?shù)刈罟爬系钠焖_陀?約克尼神廟。這座供奉迦利女神的神廟建于公元900年左右,全部采用花崗巖建造。
東部建筑群為耆那教的神廟群,建有3個神廟和許多小祠堂。其中最大的是帕魯什瓦納塔神廟,建于公元10世紀(jì)中期。
遺址縱深
卡杰拉霍遺址群名稱的來源非常有意思,它既不是以神廟供奉的神祇命名的,也不是以神廟的建造者或王朝命名的,而是以當(dāng)?shù)刂闹参铩ń芾魳涠?。由于這里普遍種植一種叫卡杰拉霍的樹木,久而久之,這個龐大的古代遺址也就被稱為“卡杰拉霍”了。
卡杰拉霍遺址群是由古印度的月亮王朝建造的。公元5世紀(jì)之后,一些外來民族逐漸和印度當(dāng)?shù)氐耐林褡迦诤?,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拉奇普特。拉奇普特在梵語中意為“王孫貴族”其主要是以軍人為職業(yè)。
拉奇普特人在印度境內(nèi)建立起了好幾個小的封建王朝。其中,有一支在印度的班德勒坎德建立了強(qiáng)大的王國,這就是建造卡杰拉霍的昌德拉王朝,又被稱為“月亮王朝”,這和當(dāng)?shù)亓鱾鞯囊粋€傳說有關(guān)。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卡杰拉霍有一個叫拿勒斯的祭司,生了一個容貌俊美的女兒。她實(shí)在是太美麗了,不但周圍的小伙子們被她吸引,連天上的月神也被她的美麗驚動了。月神放棄了神仙的身份,悄悄來到人間,和這個美麗的姑娘相愛了。
月神在離開的時候,告訴姑娘她將生一個勇敢英武的兒子,會繁衍成一個偉大的民族。后來,姑娘果真生了個兒子,還繁衍了許多子孫。他的子孫就是后來的拉奇普特人。這個傳說就這樣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直至今日,卡杰拉霍地區(qū)的人仍然稱自己為月神的后代。
月亮王朝建國后,以卡杰拉霍為首都,一度成為古印度最強(qiáng)大的國家之一??ń芾羯駨R群就是在月亮王朝最強(qiáng)大的時期,即公元950~1050年之間建造的。可惜的是,由于拉奇普特人在古印度境內(nèi)建立了很多小國家,從而削弱了整個古印度的防御力量,所以外族紛紛入侵,最終導(dǎo)致了這些小國家的滅亡,月亮王朝也滅亡了,卡杰拉霍隨即被廢棄了。
橫向關(guān)聯(lián)——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是現(xiàn)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曾長期流行于印度河流域。婆羅門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因崇拜梵天及由婆羅門種姓擔(dān)任祭司而得名。婆羅門教于公元前6世紀(jì)至公元4世紀(jì)達(dá)到鼎盛時期。公元4世紀(jì)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發(fā)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公元八九世紀(jì),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jié)合印度的民間信仰,逐漸發(fā)展成為今天的印度教。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在教義上,都信奉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回,輪回的形態(tài)取決于現(xiàn)世的行為,只有達(dá)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