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作者:共青團中央網(wǎng)絡(luò)影視中心主編   |  字數(shù):4370  |  更新時間:2015-09-06 11:47:01  |  分類:

愛國教育

蘇洵中年立志

名言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文天祥

故事

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據(jù)說,蘇洵年輕的時候讀書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27歲方有覺悟,于是發(fā)憤學(xué)習。

經(jīng)過十幾年的苦讀,學(xué)業(yè)大有長進。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兒子蘇軾、蘇轍到了汴京,拜訪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quán)書、衡論、幾策等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也成為當時眾人皆知的大文人。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yīng)詔。

嘉祐五年(1060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后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洵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在衡論和上皇帝書等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他主張“尚威”,加強吏治,激發(fā)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于蘇洵比較了解社會實際,又善于總結(jié)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以古為鑒,因此,他的政論文中盡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藝術(shù)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于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見長。蘇洵的抒情散文不乏優(yōu)秀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要不畏強暴,藐視敵人,寫得很有氣勢。張益州畫像記記敘張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跡,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蘇洵論文的見解也很精辟。他反對浮艷艱澀的時文,提倡學(xué)習古文;強調(diào)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yīng)“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寫法。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zhì)樸蒼勁。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fù)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于散文。

蘇洵的著作,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祐集15卷。

解讀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碧K洵27歲才開始努力學(xué)習,最后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說明了只要真心悔改,什么時候立志都不晚。但是,做事情還是要趕早不趕晚,與其晚立志,不如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早早努力,那樣更有可能成功。

司馬光的警枕

名言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

故事

司馬光,北宋時代的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著有資治通鑒。

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很差,別人讀一篇短文,三遍五遍便背熟了,差一些的,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司馬光非二三十遍不可。別人背熟后,休息或出外游玩去了,可他只得留下繼續(xù)讀,直到背熟為止。時間久了,他便養(yǎng)成一個讀書習慣,那就是比別人多讀幾遍,背得比別人熟一點,讀時比別人多思考一些。所以即使讀到半夜,他還是手不釋卷。

十多歲的年輕人,到晚上特別喜歡睡。司馬光也不例外,有時白天讀書太疲倦了,一到晚上,眼睛睜不開,或者昏昏糊糊往床上一倒下去,便呼呼大睡,直到天亮才醒。這樣幾天下來,他感到晚上時間全睡去了,非常可惜,于是便想出一個妙法,即把平時睡的枕頭擱在一邊,用一段圓木代替枕頭。他想只要睡到半夜,一個翻身,枕頭滾走,頭部跌落下來就馬上驚醒,又可以繼續(xù)讀書了。采取這一辦法后,果然有效,再也沒有出現(xiàn)睡過頭的事了。時間長了,他和圓木枕頭有了感情,親切地把這種枕頭叫“警枕”。

司馬光一生勤奮好學(xué),從不懈怠,終于成為宋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和歷史學(xué)家。

解讀

司馬光不僅勤奮好學(xué),而且還用警枕來提醒自己,不要睡懶覺。俗話說:“勤能補拙是良訓(xùn),一分辛苦,一分才。”如果我們都能這樣求學(xué),還怕考不出好成績,考不上好學(xué)校嗎?有的人只想美夢成真,而不想付出努力,縱使前面有一個小土坡,可能也爬不上去。

不忘國恥的鄭思肖

名言

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馮夢龍

故事

鄭思肖(1241—1318年),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他自幼侍父讀書,14歲考中秀才,并開始游學(xué)四方。后來又考取太學(xué)生,應(yīng)博學(xué)宏詞科。由于他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又目睹蒙古統(tǒng)治者的暴行與宋朝喪權(quán)辱國的情景,痛感報國無門,一腔悲憤流于筆端,而且從他的言行中表現(xiàn)出來。

鄭思肖原來叫鄭所南,他是一個很有氣節(jié)的人,宋朝被元朝滅亡以后,不少人都歸順了元朝,他堅決不投降,于是在蘇州的一個寺院里隱居起來。為了表示對宋朝的思念,他改了名字,叫思肖,就是思趙的意思。因為宋朝的皇帝姓趙,所以思趙就是思念宋朝了。鄭思肖隱居以后,元朝派了一些有名氣的人來請他,并且說:“只要你歸順元朝,什么條件都可以答應(yīng)。”鄭思肖臉一板,揚著頭回答說:“那好啊!只要把大宋江山恢復(fù)了,我什么條件都不提!”派來的人碰了個釘子,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鄭思肖還是個有名望的畫家。不過,他絕不給那些當大官的畫。當?shù)赜幸晃淮蠊俜且嫴豢?,鄭思肖堅決不答應(yīng)。當官的急了,心想:你不過是個畫畫兒的,居然不給本官一點面子,有你好瞧的。于是一瞪眼,指著鄭思肖的鼻子威脅說:“你姓鄭的如果不給本官畫這幅畫,我就沒收你的家產(chǎn)!”

四周的人都為鄭思肖捏一把汗,可他卻大聲說:“腦袋都不怕你拿走,更何況家產(chǎn)了!要我的畫,做夢!”當官的一聽,知道沒希望了,說了聲:“等著瞧!”就溜走了,周圍的人都佩服鄭思肖很有骨氣。

解讀

鄭思肖是宋朝的一個很有氣節(jié)的文人。宋朝被滅以后,他沒有忘記國家的恥辱。他不但改了名字,而且還拒絕成為元朝的官吏,這些都反映出其強烈的愛國之情。鄭思肖的這種做法類似于文天祥,他們的這種氣節(jié)是十分可貴的,但也有其不對的地方。因為,事物是不斷發(fā)展的,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律不會改變,宋朝已經(jīng)到了末期,被取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人們要學(xué)會正確認識新生事物。

董云七十拜師

名言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

故事

董云,明朝嘉靖年間太湖流域的一個著名的學(xué)者、詩人。他求知若渴,學(xué)有所成,很有名氣。

68歲那年,董云去浙江會稽游玩,聽說著名理學(xué)家王陽明正在稽山書院講學(xué),趕忙去聽講。他越聽越覺得王陽明知識淵博,愈感到自己知識淺陋。

聽完后,又去拜訪王陽明,繼續(xù)與王陽明談?wù)摳鞣N問題。幾天后,董云深有感觸地說:“先生真是博學(xué)多才,令人敬佩?。∥胰绻軌虺蔀槟膶W(xué)生,那我這一生就沒有白活”。

當時只有53歲的王陽明推辭再三,執(zhí)意不肯收長者為徒。不少朋友都勸他:“你已經(jīng)這么大年紀,又很有點名氣,何必還要那么用功呢?”董云說:“我的年紀雖老,但過去的60多年學(xué)的太少了,今天有幸遇見好老師,一定要從頭學(xué)起。”

董云說到做到。兩年后,70歲的董云特意在除夕冒著雪,趕到會稽山。經(jīng)董云再三懇求,王陽明才勉強答應(yīng),舉行了拜師之禮。

立志求學(xué)不分先后。董云70歲拜師求學(xué),一直被傳為“老而好學(xué)”的佳話。

解讀

董云求知若渴、博學(xué)多才是出了名的,但是沒有想到,他在70歲的時候還拜師學(xué)習。所以說,立志求學(xué)不分先后,師者也不應(yīng)該分長幼。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飛速發(fā)展、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人們更應(yīng)該“活到老,學(xué)到老”,否則就會落伍,被社會淘汰。

懸梁刺股苦求學(xué)

名言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孔子

故事

蘇秦是戰(zhàn)國時洛陽人。在小的時候,蘇秦就十分喜歡學(xué)習,曾在很有名望的鬼谷子門下,學(xué)習縱橫家的言論。當時,蘇秦的家境不好,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更沒有錢買書讀了。為了讀書,他時常把自己的長發(fā)剪下來賣掉,或者給別人打短工,賣力氣,以換取微薄的收入來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學(xué)業(yè)。由于蘇秦勤奮好學(xué),在開始的一段時期內(nèi),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然而,就在蘇秦取得好成績的時候,驕傲自大起來,老師的話漸漸聽不進去了,自以為已學(xué)到了縱橫術(shù)的所有知識,能夠“運籌帷幄”了。于是,收拾好行李,蘇秦告別了老師和朋友,一個人外出游說他的“合縱連橫”理論去了。

蘇秦先是主張“合縱”的,于是他去求見周天王,勸弱小的國家聯(lián)合起來,阻止強國的兼并。由于沒人給他引見,被冷落了一年多。一氣之下,他又到了秦國,向秦惠王宣傳“連橫”的意見,勸他用此辦法來兼并各諸侯國,以統(tǒng)一天下。他先后寫了10來封意見書給秦惠王,但都沒有引起秦惠王的重視,秦惠王只是草草地看一下,就隨便放到一邊,不予理睬了。

蘇秦在秦國住了一年多的時間,所帶銀兩已用得一干二凈,衣服既破又舊換不了季。他無法再住下去了,看到秦惠王一點也沒有重用他的意思,就只好纏了裹腿,穿了草鞋,背上書包,離開秦國,返回家里。由于路途比較遠,缺吃少喝,加之心情不好,奔波了好多天才回到家中。這時他已瘦得不成樣子,皮膚被曬得黑乎乎的。回到家里怪難為情的,都不愿抬頭見家人。妻子看見他這副樣子,嘆了一口氣,低下頭去織布了;嫂子看見他這副樣子,也不想馬上給他去做飯;父母見他這副樣子,也不想與他說話。

蘇秦的心里難受極了。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地說道:“唉,妻子不認我這個丈夫,嫂子不認我這個小叔子,父母也不認我這個兒子,這全是由于自己不爭氣造成的??!”于是,他又重新開始埋頭讀書。當天夜里,他把自己幾十箱藏書找了出來,從此不分晝夜,刻苦攻讀。有時讀著讀著就在案頭上睡著了。每次醒來,看到時間過去了很多,都十分懊悔,痛罵自己無用。可是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辦法來制止自己打瞌睡。

一次,他讀著讀著又開始打瞌睡了,身子一下?lián)湓诹税缸郎?,放在案上的一把錐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一下子清醒過來。他看著錐子,眨了眨眼,忽然想出了一個制止自己打瞌睡的好辦法: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此后,每當困意襲來的時候,他就拿起錐子,朝自己的大腿狠扎幾下。由于扎得狠,往往是鮮血淋漓,他的家人看了,于心不忍,就規(guī)勸他說:“你不必這樣折磨自己了,只要你痛改前非,就一定可以成功。”

這樣,蘇秦苦讀了一年多,覺得比以前學(xué)得深了,能夠說服當代的君主了。經(jīng)過這一番準備,蘇秦于公元前334年開始游說六國,終于得到了六國君王的重用,擔任了六國的宰相,提出了有名的六國合縱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中,就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16章。

解讀

誰都希望一夜成名,但一夜成名需要堅實的基礎(chǔ),尤其是卓越的才學(xué)和智慧。在戰(zhàn)亂紛飛的時代,戰(zhàn)國人的思想非常的活躍,可以說是百家爭鳴,誰都希望自己的學(xué)說為統(tǒng)治者所用,成名于當世。蘇秦也不例外,一開始非常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結(jié)果受到大挫,后來,他才明白要揚名立萬,僅靠那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腳踏實地,努力學(xué)習才能成就大業(yè)。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這種方法未必可取,但他的勤學(xué)精神令人感動。正是由于這樣的刻苦學(xué)習,才能深刻剖析六國與秦國的關(guān)系,才能提出有名的合縱政策。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