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作者:共青團中央網(wǎng)絡影視中心主編   |  字數(shù):3595  |  更新時間:2015-09-10 15:07:07  |  分類:

兒童教育

楚國和梁國邊境上的瓜田

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孔子

故事

春秋無義戰(zhàn),攻城掠地,拓展疆土,成了君主們畢生追求的偉業(yè)。可百姓誰不渴望過沒有刀光劍影的日子呢?即使是士兵也盼著國界上偃旗息鼓,劍戈入庫。

梁國和楚國交界,兩國的士兵懷著復雜的心情在邊界對峙著。他們盼望和平早點降臨,但又不能放下自己的責任。好在,兩國之間很久都沒有發(fā)生戰(zhàn)事,兩國士兵對彼此的敵意也就減少了不少。

日子清閑下來,士兵們就想著做點別的事情來打發(fā)時間。起先,梁國的士兵想著在家鄉(xiāng)種田的好時光,手癢癢了,便在邊界梁國一側(cè)種起了西瓜。楚國的士兵望著梁國士兵在田間忙碌的樣子,很好奇,便在邊界楚國一側(cè)也種上了瓜。

或許梁國是小國,士兵們更知自勵的道理,做起農(nóng)活兒來非常勤奮,瓜種上后,每天都挑水澆地,松土施肥,眼看著瓜苗茁壯地長起來。

楚國的士兵呢?或許楚國是大國,士兵們也養(yǎng)成了傲慢的性情,對農(nóng)活兒不屑一顧,瓜種上了,卻從來沒有侍弄過。

初夏,一場痛快的大雨過后,梁國的瓜田像一片翠綠的湖水,風吹葉擺,瓜湖也隨之泛起了漣漪。彼鄰的楚國瓜田卻像被飛蝗啃過似的,稀稀疏疏地趴在地上,沒有一點兒生機,可楚國的士兵依然不去補救。勤勞的人最愉快的時光是收獲的季節(jié)。梁國的瓜田長出了又大又甜的瓜。士兵們每天都到瓜田摘瓜,性急的就在地里打開瓜開懷痛吃。

楚國瓜田里的瓜又瘦又小,可傲慢的楚國士兵并沒有從傲慢中清醒過來,每天望著梁國士兵在瓜田里盡情享受的樣子,認為是向他們挑釁,心中的妒火漸漸使他們失去了理智。

夜深了,清脆的蟲鳴聲像催眠的歌,將歡樂一天的梁國士兵唱入了夢鄉(xiāng)??勺尪驶鸺灏局某勘恢?,他們借著蟲鳴聲的掩護悄悄地跑過邊界線,躥入梁國的瓜田,隨意地踐踏起來。

第二天,快樂的梁國士兵來到瓜田,立即被田中的慘狀驚住了。大片的瓜秧成了殘枝敗葉,破碎的瓜像宴后的殘羹鋪滿了一地。

勤勞的人一定也很謙和。梁國的士兵雖然氣憤,但沒有隨意猜疑毀瓜人。天黑后,他們在瓜田附近隱蔽起來,等著毀瓜人現(xiàn)身。還是在蟲鳴清脆的深夜,還是那群楚國士兵跑過國界在瓜田中隨意地踐踏,還是他們發(fā)泄完心中的妒火又悄悄地溜回了楚國一側(cè)。

真相大白了!梁國的士兵憤怒了,他們跑回軍營向首領(lǐng)宋就報告楚國士兵毀瓜事情,請求其立即下令報復他們。

宋就聽罷,笑著搖搖頭說:“為什么要相互報復呢?那樣會使仇恨越積越深,最終會釀成大禍。為什么不能以德報怨呢?那樣會使仇恨釋解,最終會結(jié)出碩果?!?/p>

宋就的話使怒火中燒的士兵平靜下來。士兵們問:“那我們怎么辦呢?”

宋就說:“每天晚上悄悄地到楚國的瓜田,替他們澆水?!?/p>

又是一個蟲鳴清脆的深夜,又是一群士兵越過了邊界,不過是從梁國越到楚國,并且每人的肩上還擔著兩桶滿滿的水。這樣的深夜一天天重復著。楚國瓜田里的瓜也一天天地好起來。傲慢的楚國士兵開始懷疑瓜田的變化了。這次該是他們隱蔽在瓜田旁,該是他們在蟲鳴清脆的深夜看到梁國的士兵越過國界,該是他們目睹梁國的士兵為他們擔水澆瓜。

楚國的士兵們感動了,因內(nèi)疚而悔恨不已,連夜向上級稟報了毀瓜澆瓜之事,請求處罰。士兵的報告震驚了楚國的將軍,他知道如果梁國以怨報怨,兩國定要燃起戰(zhàn)火,現(xiàn)在卻事得其反。他深感責任的重大,又將此事呈報給楚王。

楚王接到呈報,感慨萬端。他對楚國的大臣們說:“梁國的將士有如此的美德,梁王一定是個誠信之人。楚梁兩國應該永遠修好才是??!”

于是,楚王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示酬謝,結(jié)果這一對敵國就成了友鄰。從此,梁國和楚國的士兵共同在邊界的瓜田上勞作,兩國的瓜田很快連城了一個翠綠的湖,風吹瓜葉,瓜湖泛起的漣漪分不出在哪國的土地上波動。兩國的百姓終于盼來了不見刀光劍影的日子。

解讀

所謂平等,就是不占別人的便宜,不嫉妒別人的成就。實事求是地說,誰也不愿意被占便宜,誰也不愿意被人惦記著嫉恨。如果每個人都不想占別人的便宜,不對別人的成就產(chǎn)生嫉妒,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點,平等與和諧也就實現(xiàn)了,一如故事中的楚國和梁國士兵。

徐光啟開放思想,敢為人先

名言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

——明朝呂坤

故事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號玄扈,教名保祿,明末著名的科學家、農(nóng)學家、政治家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qū)之一。

徐光啟是上海人。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遭倭寇騷擾十分嚴重。徐光啟小時候,常常聽他的父親談起當?shù)厝嗣裼⒂路纯官量芮致缘那榫?,心里滋長起愛國的激情。

長大以后,徐光啟上京趕考路經(jīng)南京,聽說那兒來了個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經(jīng)常講些西方的科學知識。南京的一些讀書人都喜歡跟利瑪竇結(jié)交。徐光啟經(jīng)過別人介紹,認識了利瑪竇。他聽利瑪竇講的科學道理,都是自己過去在古書上沒有讀到過的。打那時候起,他對西方科學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

利瑪竇傳播科學知識,主要是為了傳教的方便。他覺得要擴大傳教,一定要得到中國皇帝的支持。那時候,明朝是不讓教士到北京傳教的。利瑪竇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幫他說話,他還到了北京,通過宦官馬堂的門路,送給明神宗圣經(jīng)、圣母圖,還有幾只新式的自鳴鐘。明神宗不懂得圣經(jīng),也不知道圣母是什么人。但是對新式自鳴鐘,倒很感興趣,命令馬堂把利瑪竇帶進宮來。

明神宗接見利瑪竇的時候,請利瑪竇談談西洋的風俗人情。利瑪竇本來是意大利人,為了夸耀自己,把自己說成是“大西洋國”的人。有人一查萬國地圖,找不到什么“大西洋國”,就懷疑利瑪竇來歷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攆走。

明神宗不聽這個意見,倒賞給利瑪竇一些財物,讓他留在京城傳教。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瑪竇跟朝廷官員們接觸就很方便了。

過了幾年,徐光啟考取了進士,官封翰林,也到了北京。他認為學習西方的科學,對國家富強有好處,就決心拜利瑪竇為師,向他學習天文、數(shù)學、測量、武器制造各方面的科學知識。

但是,他的這一想法還沒有付諸實施就遭到了一些朋友的反對。朋友說:“大明乃是天朝上國,你身為大明的朝廷命官,怎么能拜這個紅毛鬼(當時國人對西洋人的蔑稱)為師呢?”

徐光啟回答說:“西洋人又怎么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難道我中華上國什么都是好的,根本不需要向西洋學習嗎?”

就這樣,徐光啟堅持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中西文化,拜利瑪竇為師。

有一次,利瑪竇跟徐光啟談起,西方有一本數(shù)學著作叫幾何原本,是古代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里得寫的一本重要著作,可惜要翻譯成漢文很困難。徐光啟說:“既然有這樣的好書,您又愿意指教,不管怎樣困難,我也要把它翻譯出來?!?/p>

打那以后,徐光啟每天下午一離開翰林院,就趕到利瑪竇那兒,跟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由利瑪竇講述,徐光啟筆譯。那時候,還沒有人譯過國外數(shù)學著作,要把原作譯得準確,可不是件簡單事。徐光啟花了一年多時間,逐字逐句地反復推敲,再三修改,終于把前六卷幾何原本翻譯完成。

除了幾何原本之外,徐光啟還跟利瑪竇和另一個西方傳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譯過測量、水利方面的科學著作。后來,他又在研究我國古代歷法的基礎(chǔ)上,吸收了當時歐洲在天文方面的最新科學知識,對天文歷法的研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明神宗的時候,國家爆發(fā)戰(zhàn)爭,楊鎬統(tǒng)率的四路大軍在薩爾滸幾乎全部覆沒,滿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驚。大家齊集在宮門外,呼吁明神宗增加兵力,調(diào)撥軍餉,抵抗后金。翰林院官員徐光啟,一連上了三道奏章,認為要挽救國家危局,只有精選人才,訓練新兵,還自愿擔任練兵的工作。明神宗聽說徐光啟熟識軍事,就批準他到通州練兵。得到了明神宗的批準,他滿懷希望,想盡快練好新兵,加強國防。哪料到朝廷各個部門腐敗透了,練兵衙門成立了一個月,徐光啟要人沒人,要餉沒餉,閑得沒事干。

后來,他好容易領(lǐng)到一點軍餉,到了通州,檢閱了那兒招來的七千多新兵,大多是老弱殘兵,能夠勉強充數(shù)的只有2000人,更說不上精選了。他大失所望,只好請求辭職。

1620年,明神宗死去,他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著病死,神宗的孫子朱由校即位,這就是明熹宗。徐光啟又回到京城,他看到后金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又竭力主張要多造西洋大炮。為了這件事,跟兵部尚書發(fā)生矛盾,徐光啟被排擠出朝廷。

徐光啟回到上海,已經(jīng)是60多歲的老人了。他本來對研究農(nóng)業(yè)科學很有興趣,回到家鄉(xiāng)后,又在自己的田地上,親自參加勞動,做一些試驗。后來,他把他平日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部著作,叫作農(nóng)政全書。在這本書里,對我國的農(nóng)具、土壤、水利、施肥、選種、嫁接等農(nóng)業(yè)技術(shù),都有詳細的記載,真可以稱得上我國古代的一部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呢!

解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間萬事萬物永遠都無法達到完美的境界,頂多也就是接近完美。如何接近完美呢?唯一的途徑就是與人交往,學習他國和他人身上的長處,取長補短。向他國、他人學習不但需要勤奮好學的精神,更需要有平等胸懷。不管對方是誰,只要他身上有閃光點,都要虛心學習,就如故事中的徐光啟拜“洋人”利瑪竇為師一樣。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