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人物傳記 >風華絕代:中國歷史上的那些才女們 > 第22章 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大歷才女”晁采
第22章 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大歷才女”晁采
作者:郁海彤   |  字數(shù):4091  |  更新時間:2017-08-02 11:03:25  |  分類:

人物傳記

晁采,小字試鶯,唐代宗大歷(766年~779年)時人。年少時與鄰居書生文茂約為伉儷。文茂寄詩通情,采以蓮子達意,墜一盆中。沒過多久,開花結締。文茂告訴了晁采。晁采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嘆曰:“才子佳人,自應有此?!庇谑菍㈥瞬杉藿o了文茂。晁采是唐朝大歷年間最出眾的女性詩人之一,在女性文學史上地位頗高,今存詩作二十二首。

絕色佳人,喚作試鶯

晁采是大歷年間江南吳郡人,世代書香,詩文傳家。她的父親是誰,史書并沒有記載,只知道她跟隨母親一起生活。江南的水土滋養(yǎng)人的肌膚,晁采在江南山水的滋養(yǎng)下,出落得秀麗可人,而且天資靈慧,性情溫雅,被晁母視為掌上明珠。晁母是一個出身于書香門第,頗通文墨,知書識禮的女人,她對女兒晁采除了保護備至外,還十分注重女兒的教育。在母親的訓教和熏陶下,晁采自幼就能吟詩頌詞,棋琴書畫樣樣精通。晁家母女成了遠近皆知的才女。

一個夏日的上午,晁母和女兒正在房前庭院內納涼,一位尼姑化緣來到門前。這時的晁采正倚在院中的魚池邊,手中輕持蘭花絹扇,神情專注地欣賞著池中嬉戲的游魚。尼姑見她“不施丹鉛,眉目如畫,不佩芳芷,而體恒有香;不簪珠翠,而鬟鬢自冶”,當真稱得上天生麗質。這六根清凈的尼姑都為清俊透逸的小女子驚嘆不已,甚至忘了化緣一事。

晁采賞魚賞到悠閑心怡時,嘴里輕輕哼起了“竹枝小詞”,聲音雖低,但沁人心腑,清麗婉轉,宛如黃鶯出谷初試啼聲,尼姑聽了直嘆此音天下少有,因此稱她為“試鶯”。

后來,尼姑云游各地,總忍不住向人宣揚晁采的風韻,稱她為“瑤池仙女下凡”。因此,晁采的芳名傳遍了江南一帶。吳郡的年輕男子都知道晁采貌美才佳,都希望能夠一睹芳容,看一看晁采的絕世風采。然而晁母禮教極嚴,從不許女兒在人多處拋頭露面,免得惹是生非。所以,那些男人們只能在夢中勾勒晁采的形象。

青梅竹馬,詩作傳情

當時,有一個幸運的少年,他可能算是唯一常常接觸晁采的男人了。這個少年郎叫做文茂,是晁采的鄰居,與晁采的年齡相仿,兩個人自幼一起長大,常常結伴玩耍,可以說是青梅竹馬的一對。

隨著年齡的增長,晁采和文茂漸漸體會出男女之別來,心中時時期盼著對方,見面時又隔著一絲羞澀,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兩小無猜了。晁母為了避嫌,就讓他們斷絕往來,雖然兩人近在咫尺,卻不能常常相見。但是此時,兩人早已芳心暗許,情定對方了。由于不能常常見面,兩人便以書札相通,晁采的侍女成了他們殷勤忠實的信使。

平時除了詩詞書畫以外,晁采還喜歡看云。一有閑暇,她就在窗口仰頭凝望天際,看朵朵浮云變幻游移,不知疲倦。因為借物思人,可以將兩塊云朵想象成自己和文茂,這樣溶為一體的云就再也不會分開了。因為愛云,所以她給自己的居室取名為“窺云室”,書房取名“期云館”,就連她的侍女也喚作“小云”。

一日,期云館外蘭花開得正濃,晁采站在花叢中體味著蘭花的幽香。晁母看到此景,說:“你既然愛蘭,何不詠一首蘭花詩?”晁采知道母親是考自己的才思,立即應聲吟出:“隱于谷里,顯于澧潯,貴比于白玉,重匹于黃金,既入燕姬之夢,還嗚宋玉之琴。”晁母見女兒才思敏捷,而且用典貼切,含義深遠,心中十分贊賞。

蘭花雖美,心上人卻不能一起來品賞,于是思緒郁結,難以遣散的晁采順手拈過一張素箋,提筆書成一首七言絕句:

晚來扶病鏡臺前,無力梳頭任髻偏。

消瘦渾如江上柳,東風日日起還眠。

寫成之后,晁采便讓侍女小云把詩箋偷偷送給文茂。文茂拿到詩箋,心中砰然一動。兩人皆為情所苦,如癡如病。文茂很能理解晁采的心情,于是立即提筆以詩作答:

旭日瞳瞳破曉霞,遙知妝罷下芳階。

那能化作桐花鳳,一嗅佳人白玉釵。

文茂的詩同樣呼喊出他心底的愿望,晁采細細品味,深知情郎的情意。她冒著雨到院中的池塘邊,精心摘下池中蓮蓬上的十顆青蓮子,用一塊錦緞包好,又遣小云送給文茂,包中還夾著一張紙片,寫著一句話:“吾憐子(蓮子)也,欲使君知吾心苦耳!”

文茂慢慢咀嚼著送來的青蓮子,在苦澀中竟?jié)u漸品味出一絲清香甘甜來,他頓時悟出了苦盡甘來的道理,似乎看到希望就在前面,因而心頭為之一振,豁地站起身來,不料卻把放在膝頭的一顆蓮子彈出,落在了窗外盛水的盆中。他急忙過去,想要撿起來,卻被剛巧飛來的一只喜鵲屙下一團糞便在盆中,文茂又氣又惱,只好將盆中的水同蓮子一同傾倒在院里的水池中。

過了一段時間,文茂發(fā)現(xiàn)他家原本沒種蓮的池中竟然長出一枝蓮來。他感到很驚訝,仔細一回想,此處正是前些段時間倒水之處,而那顆晁采送來的蓮子竟然在文茂家生根發(fā)芽了。又過了幾日,蓮花居然開了,而且還是一株并蒂蓮花。一枝莖上相并盛開著兩朵嬌灼的紅蓮,它們相互依偎著,似乎有說不盡的愛戀。見此景,文茂心中大喜,連忙寫書信向晁采傳達喜訊。

晁采看到文茂送來的信后,同樣喜不勝收。她暗想:并蒂蓮開,歡好永諧,這一定是好兆頭。欣喜之余,又找來紙筆,將紙折成鯉魚形狀,并畫了鯉魚圖形,鱗甲閃爍,栩栩如生,還在魚腹中藏了一首詩:

花箋制詩寄郎邊,魚雁往還為妾傳。

并蒂蓮開靈鵲報,倩郎早覓賣花船。

正所謂“并蒂蓮開送吉兆,鯉魚傳書共心聲?!彪m然并蒂蓮開對晁采和文茂都是莫大的鼓舞,殷勤的小云頻頻為兩人傳送詩文,溝通了縷縷情思,但這些畢竟還是望梅止渴,兩個相愛的人兒不能相見言歡,終究是莫大的遺憾。

等到秋天的時候,恰巧晁母到外地一親戚家探視,路遠需隔天才能回來,留下晁采和小云看守門戶。這對于晁采和文茂來說是一個相見的好機會,于是晁采悄悄叫來小云,要她把消息秘密傳給文茂。兩個人一直相伴到第二天的黎明,到了不得不分開的時候,晁采從頭上剪下一束青絲,用絲帶系好,送給文茂,并深情地望著他說:“好藏青絲,早結白首。”并附帶一首詩《子夜歌》其一:

儂既剪云鬢,郎亦分絲發(fā)。

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文茂含淚接過,道別時,兩人都已說不出話來。晁采讓文茂回去后也剪下一縷頭發(fā),將兩人的頭發(fā)系在一起,結成一個同心結。雖然此時兩人不能做夫妻,公然朝夕相伴,但是正像這兩縷頭發(fā),纏綿在一起,再也難分清彼此。

回到家后,文茂把青絲小心翼翼地藏在枕頭下。每晚枕在上面,都能嗅到飄出陣陣如蘭的幽香,引動他無限的遐思,也更加思念晁采了。晁采后來又讓侍女送自己的指甲給文茂,并寫詩《子夜歌》其五說:

明窗弄指甲,指甲如水晶。

剪之特寄郎,聊當攜手行。

晁采恨不能和情郎在一起,剪下指甲送給文茂,摸一下指甲,就當是兩個人在攜手同行吧。一別之后,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真是思念難當,晁采寫下一首詩《子夜歌》其十六:

得郎日嗣音,令人不可睹。

熊膽磨作墨,書來字字苦。

相思的確是最苦的,但是晁采和文茂又有什么辦法呢?清冷的秋夜,兩人隔墻同聽雨打梧桐的聲音,但咫尺天涯,有情人只能在夢中相會,醒來時只有空閨寂寂,孤燈相伴。此時見到晁采言愁之詩,文茂更生憐愛之心,揮筆飽醮深情,寫下一詩,為兩人的未來,勾勒出一幅幸福甜蜜的幻景:

忽見西風起洞房,盧家何處郁金香;

文君未奔先成渴,顓頊初逢亦自傷。

懷夢欲尋愁落葉,忘憂將種恐飛霜;

唯應分付青天日,共聽床頭更漏長。

無法相見,文茂心情郁結,不思功課。晁采在閨閣中也是如此,空對羅帳,懶于杭汝,每日望著天邊白云,思君斷腸,也是借詩抒懷:

枕簟生涼夜漏余,夢中憂惚覺來初;

魂離不得空成病,面見無白浪寄詩。

窗外江村鐘響絕,枕邊梧葉雨聲疏;

此時最是思君處,腸斷寒猿定不知。

這首詩寫的很工整,詩思也卓有可觀。但是,晁采最為人所知的卻是她的《子夜歌》十八首,兒女情態(tài),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前面已經(jīng)有幾首了,這里選其他的部分展現(xiàn)如下:

夜夜不成寐,擁被啼終夕。郎不信儂時,但看枕上跡。

何時得成匹,離恨不復牽。金針刺菡萏,夜夜得見蓮。

相逢逐涼候,黃花忽復香。顰眉臘月露,愁殺未成霜。

寄語閨中娘,顏色不長好。含笑對棘實,歡娛須是棗。

良會終有時,勸郎莫得怒。姜蘗畏春蠶,要綿須辛苦。

醉夢幸逢郎,無奈烏啞啞。中山如有酒,敢借千金價。

信使無虛日,玉醞寄盈觥。一年一日雨,底事太多晴。

繡房擬會郎,四窗日離離。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窺。

相思百余日,相見苦無期。褰裳摘藕花,要蓮敢恨池。

金盆盥素手,焚香誦普門。來生何所愿,與郎為一身。

花池多芳水,玉杯挹贈郎。避人藏袖里,濕卻素羅裳。

感郎金針贈,欲報物俱輕。一雙連素縷,與郎聊定情。

寒風響枯木,通夕不得臥。早起遣問郎,昨宵何以過?

輕巾手自制,顏色爛含桃。先懷儂袖里,然后約郎腰。

儂贈綠絲衣,郎遺玉鉤子。即欲系儂心,儂思著郎體。

并蒂蓮開,佳偶天成

其實,若是能夠得到雙方家長的贊同,兩人共結連理,那真是美好的事情。但是自古以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終身豈不是大逆不道。況且自己與父母說這種事情,實在是羞于啟齒。詩書往來愈頻,反而愈增添相思之苦,于是晁采病倒了。

聰明的晁母察覺女兒的病有些蹊蹺,于是找來小云嚴加詢問,見晁母并無惡意,小云將事情和盤托出,特別強調小姐與文茂相愛已久,不能分開。晁母又愛又憐地嘆息道:“才子佳人,自應有此。然古多不偶,吾今當為成之?!?/p>

幸好晁母是一個明禮之人,因此并不追究兩人的兒女私情。擇良辰吉日,成全這對相愛至深的有情人,結為百年之好?;楹髢扇嘶フ浠郏纭氨饶恐徘嗖?,文禽之逐綠水”。

第二年,文茂要赴京城長安參加會試,臨別時兩人纏綿難舍,晁采寫下一首《春日送文茂之長安》詩表達惜別之情:

思君遠別妾心愁,踏翠江邊送畫舟。

欲待相看遲此別,只憂紅日向西流。

文茂走后,晁采日日牽掛,常對著西北的天空呆望,心里盤算著文茂此時行到何處?一路風霜,不知冷暖如何?晁采養(yǎng)有一只白鶴,名叫素素。一天細雨迷蒙,晁采思念丈夫文茂,于是轉頭對素素念道:“過去王母有青鳥名詔蘭、紫燕,都能運飛送書,你難道不能嗎?”素素伸長了脖子迎向晁采,俯首若待命狀,晁采明白了它的意思,忙找到紙筆,寫成絕句兩首:

其一

牖前細雨日啾啾,妾在閨中獨自愁。

何事玉郎久別離,忘憂草樹豈忘憂。

其二

春風送雨過窗東,忽憶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隨風去與郎同。

她把詩箋仔細裹好,系在白鶴足上,白鶴沖天而起,直往西北方向飛去。不久,文茂赴京趕考順利歸來,并攜帶送信的白鶴素素回到家中。文茂有沒有考中,史書并沒有記載,但是這對才子佳人恩愛依舊,親朋故舊與鄉(xiāng)鄰都盛贊他們是“并蒂蓮開,佳偶天成”。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