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政治評論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首,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生平
早年事跡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xiāng)茶坑村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tǒng)教育。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90年入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購得瀛環(huán)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國。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為先生為師。1891年入讀康有為創(chuàng)辦的萬木草堂,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與康有為等一起聯(lián)合各省舉人發(fā)起“公車上書”。后主筆于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維新,協(xié)助康有為創(chuàng)辦“強學會”。并擔任廣學會總干事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中文秘書。1896年離京抵滬,與黃遵憲等籌辦時務報,梁啟超任總撰述,汪康年任總經理。撰寫變法通義等書并在時務報上連續(xù)發(fā)表,影響巨大。1897年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邀,赴長沙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開民智、伸民權。1898年“百日維新”開始后,光緒皇帝于7月3日召見梁啟超,命呈變法通議,授六品卿銜,令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發(fā)生,梁啟超逃亡日本。
海外流亡
1898年10月16日梁啟超抵達日本東京;康、梁抵日后不久,孫中山等即想與之建立聯(lián)系,但遭康有為拒絕;12月23日,梁啟超在橫濱創(chuàng)辦的清議報出版;該年冬,梁啟超撰寫戊戌政變記,陸續(xù)刊登在清議報上。1899年3月,康有為離開日本前往加拿大;其后,孫中山等多次與梁啟超接觸,商談兩黨合作;12月31日,梁啟超離開日本抵達檀香山。1900年初,清政府再命各省嚴拿康、梁;梁啟超忙于?;蕰c勤王起義事宜;其間,與他的英文翻譯何蕙珍女士產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戀”;4、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迅速發(fā)展,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決定聯(lián)合出兵,6月清政府與各國宣戰(zhàn);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簡稱“?;蕰保唬?、8月間唐才常策劃、發(fā)動自立軍起義,梁啟超由檀香山急速返回中國;自立軍起義事敗,梁啟超經香港前往新加坡與康有為會面,后應澳大利亞?;蕰埱巴拇罄麃啠唬保梗埃蹦甏?,梁啟超再到日本;著南海康先生傳,開辦廣智書局;12月21日清議報???。1901年6月,發(fā)表立憲法議一文,主張君主立憲。1902年初(正月初一),梁啟超創(chuàng)辦的新民叢報在橫濱出版;2月至7月,梁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新民說;創(chuàng)辦的新小說,發(fā)表新中國未來。在居留在日本的期間學習日語,他從明治日本的思想受到了影響。例如,為向上舉的新民說有福澤諭吉和徳富蘇峰的非常影響。通過明治日本吸收西歐的思想,為清末年輕人他發(fā)新的思想。
梁啟超
1903年梁啟超應美洲?;蕰埜懊乐抻螝v,先后抵達溫哥華、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費城、匹茲堡、圣路易、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后經溫哥華前往日本橫濱,此次游歷長達八個月,在華盛頓期間還拜會了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和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返日后撰新大陸游記刊登于新民叢報;是年,飲冰室文集第一次結集出版。1904年清政府特赦戊戌黨籍,但康有為、梁啟超二人仍未寬免。
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chuàng)刊,與梁啟超的新民叢報論戰(zhàn),此后革命黨和?;庶h的論戰(zhàn)日益激烈。1906年,梁啟超代為清政府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國憲政報告,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表示支持。1907年10月,梁啟超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但后因遭清政府查禁而告解散。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逝世,梁啟超生活困難,以讀書、著述為業(yè)。1911年清政府責成袁世凱組閣,任梁啟超為司法副大臣,梁辭而未就。同年作中國六大政治家,將張居正與管仲、商鞅、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梁啟超結束流亡生活,9月28日離開日本返回中國。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中國?;貒螅簡⒊蚊裰鼽h首領,后民主黨、共和黨與統(tǒng)一黨合并為進步黨,他被選為理事。1913年進步黨熊希齡組成“人才內閣”,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1914年“人才內閣”僅存在五個月便宣告解散,梁啟超辭去司法總長職務,任幣制局總裁。1915年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發(fā)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進行猛烈抨擊。其后梁啟超與愛徒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年底,護國戰(zhàn)爭在云南爆發(fā),1916年梁啟超經越南赴兩廣參加反袁斗爭。當時他老師康有為也一起反袁。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中國人民的反對聲中退位,不久病死。從進步黨中演變出“研究系”,梁為領袖。1917年,張勛聯(lián)合康有為等保皇黨人率領軍隊攻入北京,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位,史稱“張勛復辟”。梁啟超跟從段祺瑞于天津馬廠誓師討張,康梁師生關系破裂。1917年7月段祺瑞內閣成立,梁啟超任財政總長,與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簽訂續(xù)善后借款1000萬日元合同;9月,孫中山發(fā)動護法戰(zhàn)爭;11月,段內閣下臺,梁啟超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年底梁啟超被徐世昌總統(tǒng)委派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會外顧問赴歐,促進山東問題的解決。此次歐洲之行,梁啟超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西方社會,思想有所轉變。1920年梁啟超回到中國后,以開始集中精力從事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和民主研究的活動,該年清代學術概論脫稿。1921年梁啟超在天津南開大學主講中國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學校先后七次講演。1922年梁啟超赴各地講學;10月起,在南京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講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學期;同年中國歷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啟超在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清華大學)講學。1924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出版。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并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
1926年梁啟超忽患便血病,丁文江建議他入協(xié)和醫(yī)院治療,3月16日,劉瑞恒為梁啟超割去右腎一枚,但病情末獲改善。后又拔牙七顆,病情依舊。后檢查發(fā)現(xiàn)為醫(yī)療事故,功能正常的左腎被切除,不正常的右腎仍留在體內。但梁啟超考慮到當時西醫(yī)剛進中國,并考慮到協(xié)和當時作為國內西醫(yī)權威的聲譽,沒有聲張。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終年57歲。
故居紀念館與墓地
在廣東江門和天津都保存有梁啟超的故居并建有梁啟超紀念館。
廣東江門的梁啟超故居位于江門新會會城鎮(zhèn)茶坑管理區(qū),這里是梁啟超的誕生地。該故居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為一座青磚平房,占地面積155平方米。故居于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故居擴建為“梁啟超紀念館”。紀念館由莫伯治設計,主體為一座兩層中西合璧風格建筑,前部分為具有歐陸風格的白色拱型設計,后部分是嶺南風格的仿古建筑,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故居大院中央還豎有梁啟超銅像,由林敦厚父子設計。紀念館內有梁啟超生平事跡展。
天津的梁啟超故居位于原天津意租界內(今天津市河北區(qū)民族路44號),毗鄰的還有位于河北路46號的梁啟超書齋——“飲冰室”。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空地所建。故居建于1914年,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筑面積1121平方米;飲冰室建于1924年,為淺灰色兩層洋樓,由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設計,建筑面積近千平方米。天津市政府于2003年將故居和飲冰室擴建為梁啟超紀念館。紀念館以故居作為展室,展示梁啟超生平事跡。書齋“飲冰室”作為復原陳列,再現(xiàn)了梁啟超生前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
梁啟超墓今位于北京植物園東環(huán)路東北的銀杏松柏區(qū)內。墓地總面積近兩公頃,東西分為墓園和附屬林地兩部分。墓園由梁啟超之子建筑學家梁思成設計。1978年2月24日梁啟超子女梁思莊、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將墓地全部無償轉交給北京植物園。
梁啟超的思想
梁啟超不僅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改革家,同時也是新聞史上重要人物,對中國早期報刊政論文有巨大貢獻。他從事報刊活動27年,一生創(chuàng)辦領導報刊17種,被譽為“言論界之驕子”。創(chuàng)時務文體,中國早期新聞學者戈公振在新聞學撮要中評價:“我國報館之崛起,一切思想的發(fā)達,皆由先生啟其端”。梁認為報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其兩大天職是“監(jiān)督政府”、“向導國民”。其辦報四大原則:“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正”、“報道確而速”。健全輿論五本:常識、真誠、直道、公心、節(jié)制;宣傳藝術:浸潤法、煽情法。他主張報刊在啟迪民智方面的重要性,大力彰顯報紙的“第四種權力”的社會地位,主張言論自由。梁啟超新聞自由思想來源于西方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新聞自由基礎之上。但和西方監(jiān)督政府的新聞自由不同的是,梁提倡的改良主義政治傾向使得他民主自由思想的闡述少了必要的大前提,和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全盤否定傳統(tǒng)、追求自由平等的“新青年”思想產生了矛盾。
但是經過更加仔細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梁啟超在游歐前的文化取向與新文化運動主流是基本一致的。歸來后梁啟超增加了反省現(xiàn)代性的思想,就與新文化運動主流派產生了求同存異的關系。所謂求同,就是認同新文化運動彰顯的關注新青年、支持青年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主張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所謂存異,就是對于“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一新文化的精神有新的見解,他主張對西方學說也不能盲從,反對“科學萬能”論,將西方反省現(xiàn)代性的視角引入中國;反對全盤否定傳統(tǒng)。
在新聞業(yè)務和新聞倫理方面,梁啟超先后提出了許多著名的理論。梁曾經在蒙學報·演義報合敘中說:“故教小學、教愚民,實為今日救中國第一義”,足見他對報刊啟迪民智功能的重視。梁后期主持的報刊在編輯和版式上對中國報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豐富了我國報刊編輯業(yè)務的內容。在新聞倫理方面,他提出記者不僅要業(yè)務精湛,還要以道德作為判斷依據,這些職業(yè)道德理念對現(xiàn)今記者仍有很大的意義。
作為“輿論界的驕子”,梁啟超無愧為中國新聞思想的第一人,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梁啟超在發(fā)展新聞報刊事業(yè)的同時,過分強調了報刊的政治功能,而忽視了新聞自由作為普通民眾所擁有的自由權力之一的社會功能。
率真與誠懇的個性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信徒、助手,但他們還是分道揚鑣了;梁啟超與孫中山合作過,也對立過;他擁護過袁世凱,也反對過袁世凱。對此,梁啟超說:“這決不是什么意氣之爭,或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么呢?就是救國?!薄爸易镂?,讓天下后世評說,我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p>
中國古代的史官為了給后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殺頭:梁啟超毅然拒絕袁世凱的重金收買,而寫出了揭露竊國大盜恢復封建帝制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1925年陰歷七月初七,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請梁啟超出席證婚。梁啟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也規(guī)勸過徐志摩。礙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梁啟超答應出席證婚。但在婚禮上梁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滔滔不絕,使?jié)M堂賓客瞠目結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給學生留點臉面吧?!?/p>
梁啟超手跡
梁啟超真誠得寬容。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因尿血癥入住協(xié)和醫(yī)院。經透視發(fā)現(xiàn)其右腎有一點黑,診斷為瘤。手術后,經解剖右腎雖有一個櫻桃大小的腫塊,但不是惡性腫瘤,梁啟超卻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復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癥”。一時輿論嘩然,矛頭直指協(xié)和醫(yī)院,嘲諷西醫(yī)“拿病人當實驗品,或當標本看”。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啟超被西醫(yī)割錯腰子”案。梁啟超毅然在晨報上發(fā)表我的病與協(xié)和醫(yī)院一文,公開為協(xié)和醫(yī)院辯護,并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y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梁啟超真誠得有趣。黃苗子著世說新篇,其中有梁啟超寫序,文曰:“蔣百里先生為著名軍事家,但在文化上亦極有貢獻。他留德歸國后,曾寫了洋洋五萬言的歐洲文藝復興史。梁啟超閱后大為贊賞,蔣便請梁為此書作序。不料梁文思泉涌,序成也是五萬字,覺得不好意思,便加寫一短序,而把長序改為著作出版,反過來請蔣百里作序?!?/p>
兩次被“掌摑”
章太炎曾在杭州的詁經精舍里師從經學大師俞樾專治樸學(俞樾即后來著名學者俞平伯的祖父)。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炮聲把年輕的章太炎從故紙堆中驚醒。同年康有為主導“公車上書”。次年激進的章太炎就從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錢要求加入康有為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強學會”,在上海期間,他認識了很多維新界的人,如譚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結識了康門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來跟他鬧得不可開交的梁啟超。
擅長筆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啟超主持的維新派報紙時務報中擔任編輯。但是不久因章太炎發(fā)表了多篇反滿清的文章,梁啟超秉承師意拒不發(fā)表,章對此不悅,后因對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發(fā)沖突。因康有為自視甚高,將孔子比作素王,而自名長素,也就是長于孔子,他門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賜、勝參等,自稱水平超過顏回、曾參。章太炎看不過去,一日飲酒數(shù)杯對眾人稱,“所謂長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虜”,此言一出引得康梁門人發(fā)生肢體沖突,梁啟超率數(shù)人至章處問罪。章太炎一時怒起,以掌摑梁啟超兩記,眾人扭打因之決裂。
陳少白
一次梁啟超追隨康有為逃日本避難,恰孫中山也在內。中山以康梁亦為滿清壓迫,經此慘禍當能自省,乃請人約見。但康有為等人卻堅持以“大清子民”為念,要死保光緒帝,將孫中山看作是亂黨,拒絕合作。但隨著孫中山的反滿主張在日本華人中影響日益壯大,康為拉攏孫中山的部下派梁啟超等人前去協(xié)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孫中山放棄原來主張加入他們所謂的勤王運動,梁將孫中山、陳少白等人誆騙到他們的活動之處,忽然擺出香案祭出所謂光緒的衣帶詔要孫中山等人叩拜。孫當然拒絕,梁卻指使眾人不讓他們走,陳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啟超的衣領輪起左臂就是一記耳光,打得梁踉蹌幾步幾乎摔倒,接著一腳踢翻香案扯碎衣帶,曰:“我乃堂堂炎黃子孫,豈做奴才拜此小丑,爾輩甘為滿洲奴者,可鄙!”嚇得康黨眾人皆退。
傳奇的婚戀
梁啟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惠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幾位女性。
閨中良友李惠仙。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梁啟超17歲。在當時廣東的最高學府學海堂苦讀4年后,他參加了這一年的廣東鄉(xiāng)試,秋闈折桂,榜列八名,成了舉人。
主考官李端棻,愛其年少才高,將堂妹李惠仙許配與他。惠仙比梁啟超長4歲。兩年后,二人完婚。
次年夏天,梁啟超偕夫人李氏南歸故里。
梁家世代務農,家境并不寬裕,新婚不久的梁啟超夫婦只好借用梁姓公有的書室的一個小房間權作新居。廣東的氣候溽熱難當,這使久居北方的李惠仙很不適應。這位生于官宦之家、從北京來的大小姐,并沒有嫌棄梁家的貧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華。梁啟超的生母趙太夫人早已仙逝,繼母只比李惠仙大兩歲,李惠仙仍極盡孝道,日夜操勞侍奉,深得梁家喜愛,在鄉(xiāng)里也博得了賢妻良母的美名。
“百日維新”失敗后,慈禧命令兩廣總督捉拿梁啟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門,逃過了一場滅門之災。梁啟超只身亡命東瀛,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個梁家的支柱。在幾個月內,梁啟超給她寫了六七封家書,高度贊揚她在清兵抄家時的鎮(zhèn)定表現(xiàn),鼓勵她堅強地活下去,并告訴她讀書之法、解悶之言,萬種濃情凝于筆端。有一封信這樣寫道:南海師來,得詳聞家中近況,并聞卿慷慨從容,詞聲不變,絕無怨言,且有壯語,聞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為任公閨中良友矣。
后兩人在日本得以重聚。李惠仙既溫良又賢惠,不僅在生活上關心照顧著梁啟超和他的家人,在事業(yè)上對梁啟超也有不少的幫助。
梁啟超生于廣東,普通話說不好,為此曾吃過不少虧。戊戌變法初期,梁啟超已名噪京城,光緒帝久聞其名。但在召見他時,因梁啟超不諳普通話,彼此難以交流,光緒帝大為掃興,結果只賞了他個小小的六品銜。這也促使梁啟超痛下決心學好普通話。李惠仙自幼長在京城,普通話說得自是流利。自她來日本后,梁啟超便請夫人教他學習普通話。夫妻二人,婦唱夫隨,不消多時,梁啟超的口語水準大有長進,在社交場合就得心應手了。
梁啟超與李惠仙一向敬愛有加,做了一輩子夫妻,只吵了一回架,梁啟超卻為此悔恨終生。在李惠仙彌留之際,他對大女兒梁思順剖白了自己的愧疚心情:“順兒啊,我總覺得你媽媽的那個怪病,是我們那回打架打出來的,我實在哀痛至極始終不忍說?,F(xiàn)在忍不住了,說出來想把自己的罪過減輕一點?!?/p>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癥溘然而逝。梁啟超寫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我德有闕,君實匡之;我生多難,君扶將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賞心,君寫君藏;我有幽憂,君噢使康;我勞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揚;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天涯知己何蕙珍。1899年年底,梁啟超應康有為之請,赴美國檀香山辦理?;蕰乱?。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逝傻膬S商設家宴招待梁啟超,引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糾葛。梁啟超進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還有一年輕女子。她是僑商的女兒,叫何蕙珍,芳齡二十,從小接受西方教育,16歲便任學校教師,于今已有4年,英文極好。因今天有西洋人參加宴會,由她做梁啟超的翻譯。賓主落座,何蕙珍便挨著梁啟超坐下,不時有一股淡香飄入梁啟超的心腑。多年來,除了妻子李氏外,他還沒有與一個女子這樣接近過。席間,何小姐頗為活躍,她廣博的學識,不凡的談吐,尤其是她對梁啟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個宴會仿佛成了何小姐與梁啟超的對語,而他們兩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席將罷,何小姐又將她在報上替梁啟超辯護的文章原稿拿來給他看,并說:“這是我代先生筆戰(zhàn)起草的英文中譯稿,請先生惠存并予指教。”接過何小姐的手稿,梁啟超吃了一驚,他多日的疑惑頓時冰釋。原來,梁啟超剛到檀香山時,到處奔走演說。清廷駐檀香山領事館買通了一家當?shù)氐挠⑽膱蠹?,不斷寫文章攻擊梁啟超。梁啟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不能回擊,只好置之不理。不料此后不久,竟出現(xiàn)一樁怪事,另一家英文報紙上連載為梁啟超辯護的文章,文字清麗,論說精辟。顯然,作者對梁啟超的經歷和著述了若指掌,但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今日真相終于大白,原來那些為自己辯護的文章,竟都出自眼前這位華僑小姐之手。臨別時,何蕙珍含情脈脈言道:“我十分敬愛梁先生,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諸來生,但得先生賜一小像,即遂心愿?!睌?shù)日后梁啟超踐約將照片贈予何小姐,何小姐亦投桃報李,回贈親手織繡的兩把精美小扇。梁此時已墜入情網,幾近癡迷。不久,一位好友前來拜訪梁啟超,婉勸梁娶一懂英文的女子做夫人,說這樣會給他的事業(yè)帶來極大的幫助。梁啟超沉思片刻,隨即言道:“我知道你說的是誰。我敬她愛她,也特別思念她。但是梁某已有妻子,昔時我曾與譚嗣同君創(chuàng)辦‘一夫一妻世界會',我不能自食其言;再說我一顆頭顱早已被清廷懸以十萬之賞,連妻子都聚少散多,怎么能再去連累人家一個好女子呢﹖”又過了數(shù)日,何小姐的英文教師宴請梁啟超。席間見到何蕙珍,梁啟超心情極為復雜,不敢觸及敏感話題。倒是何蕙珍落落大方,談吐自如。分手之時,何小姐說:“先生他日維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創(chuàng)立女學堂之事,請來電召我,我必來。我之心唯有先生懂?!笔郎想y道還有比這更直接的表白嗎﹖梁啟超心醉了。他不忍再待下去,輕輕說了聲“珍重”,便連忙離去,其情景有如逃奔。他在理智上克制了自己,但內心深處的感情卻不能自欺。這期間,他陸續(xù)寫了24首情詩,以記述對何蕙珍的贊美、思念和無奈之情,把對何蕙珍的深深愛慕融入詩篇之中,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
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
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梁啟超不愿把這件事繞開自己的結發(fā)妻子。他在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書中,把檀島奇遇說與李惠仙知。在信中,他煞費苦心地講述對何蕙珍的態(tài)度,表示自己忍痛做出“萬萬有所不可”的決定。李惠仙讀了梁啟超的信,自然氣惱,她給梁啟超寫了一封回信,大意是說: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從一而終,如果真的喜歡何蕙珍,我準備稟告父親大人為你做主,成全你們;如真的像你來信中所說的,就把它放在一邊,不要掛在心上,保重身體要緊。李惠仙要把問題交給梁啟超的父親梁寶瑛去處理,因為她知道梁父是決不會同意他娶小的。夫人此舉讓梁啟超著了慌,他急忙復信,求妻子手下留情,并再三向夫人表白,對何蕙珍已“一言決絕,以妹視之”。信中說:此事安可以稟堂上﹖卿必累我挨罵矣;即不挨罵,亦累老人生氣。若未寄稟,請以后勿再提及可也。前信所言不過感彼誠心,余情繾綣,故為卿絮述,以一吐胸中之結耳。以理以勢論之,豈能有此妄想。吾之此身,為眾人所仰望,一舉一動,報章登之,街巷傳之,今日所為何來﹖君父在憂危,家國在患難,今為公事游歷,而無端牽涉兒女之事,天下之人豈能諒我……任公血性男子,豈真太上忘情者哉。其于蕙珍,亦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而已。梁啟超最終以理智鎖住情感,結束了這場苦戀。促使他做出這種選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形勢急劇惡化,斗爭十分殘酷,他已沒有時間沉溺于兒女私情。后來,在梁啟超任民國司法總長時,何蕙珍又從檀島來北京,欲與之結秦晉之好。但梁啟超只在總長的客廳里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后,何蕙珍也從檀島趕來,但梁啟超仍然婉辭。梁啟超的這一做法,對何蕙珍來說似乎有點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報編輯梁秋水也責備梁啟超“連一頓飯也不留她吃”。
神奇“小妾”王桂荃。據革命逸史所記,李惠仙與梁啟超結婚時,還帶來了兩名丫環(huán),一個叫阿好,一個叫王來喜,王來喜即王桂荃。阿好脾性不好,又不聽使喚,不久便被梁家趕出了家門。而王桂荃則聰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婦的喜歡,家中事務甚至財政都由她掌管。1903年她成為梁啟超的側室。對于這樁婚事,大概是考慮到有悖一夫一妻制的主張,梁啟超從不張揚,盡量諱避。他在信中提到王桂荃時,多稱“王姑娘”、“三姨”或”來喜”。只是在1924年,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懷上小兒子思禮,適值臨產時,梁啟超在寫給好友蹇季常的信中,首用“小妾”之稱。但是,梁啟超所有的孩子對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們管李惠仙叫媽,管王桂荃叫娘。梁思成后來回憶他小時候的一件事時說,有一次他考試成績不好,李惠仙氣急了,用綁了鐵絲的雞毛撣子抽他。王桂荃嚇壞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摟到懷里,用身子護著他。當時李惠仙還在火頭上,收不住手,雞毛撣子一下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過后,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溫和、很樸素的話教育他,讓他好好讀書。
在復雜的政治激流中,梁啟超的思想經歷了巨大的轉變,他頭腦中描繪的政治藍圖也由君主立憲制完全轉變?yōu)槊裰鞴埠椭?。1915年袁世凱復辟后,梁思禮他又站出來反對帝制。梁啟超始終追隨著時代的步伐,肩負起天下興亡的重任。而使他始終無后顧之憂的,則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兩位夫人。在李惠仙、梁啟超去世后,留給了王桂荃9個孩子。在這之后的歲月里,王桂荃一人照顧全家上下,梁家的孩子們從王桂荃的身上學得了更多的勤奮。梁氏的9個子女多從事科學工作,并涌現(xiàn)出三位院士: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在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的前身)首屆院士,航天專家梁思禮1993年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68年,85歲的王桂荃,在“文化大革命”中與孩子們四散分離,最后在一間陰暗的小屋中與世長辭。她是中國尋常女性的縮影,但她又是一個很不尋常的女人?!拔母铩焙?,梁家的子女們,在梁啟超與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種下了一棵母親樹,立碑紀念這位培育了數(shù)名棟梁之材的平凡母親。
總結
晚清詩人黃遵憲評價梁啟超時說:“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辈诲e的,梁啟超的確是一位具有開天辟地之功的人物,他在戊戌前追隨康有為,大力宣傳變法維新思想;戊戌政變后,流亡國外,創(chuàng)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更加熱情地宣傳資產階級文化思想,致力于開通民智的“新民”工作,這都促使他立意使文學成為思想啟蒙的工具。因此他成為詩文小說戲曲革命的全面倡導者。而就其創(chuàng)作實績來說,貢獻最為突出、影響最為廣遠則在“文界革命”方面。他所創(chuàng)造的“新文體”散文,以比較通俗而富有煽動力的文字承載新思想,使他成為“新思想界之陳涉”。
此外,梁啟超在學術研究方面,涉獵廣泛,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芍^是位全能全知似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