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相同或同類語詞拼音形式不統(tǒng)一,會給學習者造成混亂。學習詞典應根據(jù)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同時結(jié)合對外漢語教學的規(guī)律和國際讀者習得漢語的特點,進行相對合理的取舍。
4拼音錯誤(例很多,未盡舉)
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徐本”中出現(xiàn)的拼音錯誤有100多處,現(xiàn)擇其要者以說明問題。
錯誤類型頁碼詞目相關(guān)詞語錯誤的拼音正確的拼音
聲調(diào)錯誤33倍價錢jiqinjiqian
773深刻1原因yunynyunyn
810書架小說xioshuxioshu
聲母錯誤50別的的bede
766燒1現(xiàn)在xinxixinzi
259份1新娘xnlingxnning
韻母錯誤465戒可惜kxkx
501卷2卷jinjun
496橘子剝bbo
綜合錯誤122創(chuàng)作2年輕人Mnqngrnninqngrn
571連續(xù)2隨時sususush
514看3最zhzu
“啊”音變錯誤198頂3他這個人呀yana/a(哪/?。?/p>
(主要由錯讀造635哪里4互相幫助呀yawa/a(哇/啊)
成)1059有用有什么用呀yanga/a(?。?/p>
2啊5你們吃?。幔颍幔幔ò。?/p>
對于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初學者來說,漢語拼音就像行路不便者的拐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拼音不正確,就可能誤導他們的學習,或者至少造成學習的困難。因此,編撰者應在詞典的準確與規(guī)范方面慎之再慎,盡量減少失誤。
三
“徐本”是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新生代,瑕瑜互見是很正常的。正因為它存在著一些不足,才更需要呵護與扶持。下面,筆者結(jié)合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實際情況,對“徐本”提出幾點建議,以供編輯者參考。
(一)關(guān)注國別因素,使詞典分級更加合理
關(guān)于詞典的服務對象,“徐本”的“說明”部分開宗明義:“(初級本)是為幫助具有初級漢語水平的外國人學習漢語而編寫的?!睆奈覀冊诮虒W中試用這本詞典的情況來看,已掌握500左右漢語詞匯的大學中文系學生大部分不會使用本詞典,不易理解例句的意思,只能在雙語詞典的幫助下一個一個地查找相關(guān)詞語,才能弄懂示例,而他們大都不愿做這樣的苦工;二年級的學生則不同,他們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有的詞只看解釋句就可以猜出它的意思,有的句子只需查一兩個詞就能明白它的含義,但他們反映:收詞較少,差不多一半以上的詞條是已經(jīng)學過的,他們需要中級版的漢語學習詞典。
如果“具有初級漢語水平”是確指相當于HSK3級、4級、5級水平的,那么剛?cè)腴T者和相當于HSK1級、2級水平的則被排除在外,不適合使用初級版的“徐本”??墒?,詞典上“初級”二字勾起讀者的第一聯(lián)想是:給初學者用的。既然如此,可否對“初級”進行重新定位呢?
倘若“初級”針對的是剛開始學的、水平低的學習者,那么,初級版“徐本”最好要考慮“國別”的因素。筆者認為,初學者特別需要國別化的學習詞典,否則,連例句都看不懂,詞典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比如韓國初學者,手頭如果有一本精選了最高頻漢、韓詞匯的初級版漢語雙語學習詞典,那就更加有助于查閱、自學。當讀者進入中級階段的學習時,再使用中級版漢語單語學習詞典,方能得心應手。
當然,給詞典分級遠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做大量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工作和繁重的編輯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分級越合理,便越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不同級別詞典的作用。
(二)適當比較,解難釋疑
學習詞典的突出特點在于讓學習者掌握詞的用法。有些詞看似相近,意義上差不多,但在語法上、用法上卻不相同。因此,外國初學者即使看了解釋和例證,也仍然不能分清彼此。例如“剛——剛剛——剛才”、“對——對于”、“把——將”、“希望(名)——愿望”等,若對這些詞適當加些補充說明,將減少習得難度。
(三)胸有讀者,細化理解環(huán)境
“徐本”的主要讀者是外國人,有些詞句對中國人來說理解不是問題,可對外國人而言就不好理解了,如:
第105頁抽“你想抽一道多少分的題?我想抽一道三十分的題?!?/p>
第215頁隊“下午我們要在操場上練隊?!?/p>
第816頁甩“向右看齊的時候要甩頭?!?/p>
這些句子在沒有更多語境的情況下,外國學生就不能理解。因此,有必要提供更詳細的上下文。
再如“這/那/哪”有時讀“zh/n/n”,有時讀“zhi/ni/ni”,什么時候讀什么音,外國人摸不清規(guī)律。若能附注簡要說明,則可幫助其掌握讀音規(guī)律。
結(jié)語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漢語的作用日顯重要,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反觀國內(nèi)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及與之有密切關(guān)系的學習詞典學的發(fā)展現(xiàn)況,卻似乎不十分樂觀:像樣的外漢學習詞典不太多見,而且編寫方法大都比較守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初級本單語外向型詞典“徐本”異軍突起,以其嶄新的編撰理念和務實的編輯處理方式令人刮目相看。它在外漢學習詞典應如何根據(jù)目標讀者的水平、國別和學習特點來區(qū)分等級、確定規(guī)模、強化學習功能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雖然“徐本”因為新生而有缺憾,但我們相信,瑕不能掩瑜,在各方人士的支持和幫助下,它將日趨完善。我們也期待著,由于“徐本”的問世,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編撰能夠出現(xiàn)一個視閾開闊、針對性強的全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本會編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2]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lǐng)導小組辦公室編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
[3]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編漢語水平考試大綱(初、中等),現(xiàn)代出版社,1996年。
[4]李曉琪等編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5]徐玉敏主編當代漢語學習詞典(初級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年。
[6]于海江實用性是辭書的生命,辭書研究,2005年第1期。
[7]鄭定歐主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一),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5年。
[8]鄭定歐、李祿興、蔡永強主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9]張偉、杜健編纂漢語學習詞典的幾點理論思考,辭書研究,1999年第5期。
[10]王力理想的字典,龍蟲并雕齋文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11]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探索,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87年。
[12]李曉琪外國留學生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典編纂散論,世界漢語教學,1997年第3期。
[13]郭銳語文詞典的詞性標注問題,中國語文,1999年第2期。
[14]程容漢語辭書中詞性標注引發(fā)的相關(guān)問題,中國語文,1999年第3期。
[15]魯健驥、呂文華編寫對外漢語單語學習詞典的嘗試與思考,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1期。
關(guān)于對外漢語教學中趨向動詞“來”“去”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嚴格地講,“對外漢語教學”的提法不夠嚴謹,因為,在中國國內(nèi)對少數(shù)民族同胞進行漢語教學,不能說是“對外”;在國外,外籍教師教漢語,也不能說是“對外”。不過,由于這一說法已經(jīng)約定俗成,而且長度較短,比較順口,也就沿用下來了。較為科學的說法應該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在我承擔的韓國學生漢語綜合課和漢語聽力課的教學過程中,曾使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對外漢語本科系列教材一年級漢語教程第二冊(上)和漢語聽力教程第二冊。這兩本教材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兩本書同步課文中的詞匯和語法點互相復現(xiàn),大大增加了學生就相同語言點進行反復練習的機會。例如,前者的第四十課(也就是韓語版的第十課)和后者的第九課教學進度差不多(前者的第三十六課即韓語版的第六課為復習課),兩課都涉及到了一個重要的語法項目:趨向動詞“來”“去”作補語。兩課中都安排了大量的“來”“去”練習供學生訓練。
筆者在漢語教程第四十課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課文后的“語法”部分對“來”“去”的解釋看上去是清楚的:表示動作向著說話人或所談及事物的方向時用“來”;表示動作背著說話人或所談及事物的方向時用“去”。關(guān)于簡單趨向補語,課本又進一步說明:賓語是處所詞時,要放在動詞之后,“來”“去”之前。賓語是表示事物的詞語時,可放在“來”“去”之前,也可放在“來”“去”之后??梢哉f,課本對“來”“去”的解說,不可謂不正確,絕大部分學生也能據(jù)此給出相關(guān)練習的符合課本解說的答案,現(xiàn)摘錄如下:
練習(五)朗讀下列各組對話并指出說話人或話中人的位置
例:
說話人所在位置
A:就要開車了,快下來吧。A在:下邊
B:好。我馬上就下去。(也可“下來”)B在:上邊
1A:她上來了嗎?A在:上邊(也可“下邊”)
B:還沒有呢。她在:下邊
3A:外面太冷,快進屋來說吧。A在:里邊
B:我馬上就進去。(也可“進來”)B在:外邊
7A:你爸爸回家去了嗎?(也可“回來”)A在:家外邊
B:回來了。B在:家里邊
練習(七)用“動詞來/去”填空
我正在屋里做飯的時候,小林打來了一個電話。她說她剛開完學術(shù)討論會回來了。經(jīng)過香港的時候她到小趙家去了。小趙讓她給我?guī)怼〇|西,還捎來一封信。小林說:“王老師,我給你送去(也可‘送來’)。”我說:“我過去(也可‘過來’)取吧?!彼f:“我正好要上樓去(也可‘來’)辦點事,順便就給你帶/送去(也可‘帶/送來’)了?!?/p>
一會兒,小林從樓下上來了。她給我?guī)В蛠砹诵≮w的東西和信,我不好意思地說:“麻煩你跑一趟,快進屋來坐—會兒?!毙×终f:“不了,我不進去(也可‘進來’)了,我愛人還在樓下等我呢?!闭f完,她就下樓去了。
練習(九)怎么說
1A:(在家里)外面太冷,快進屋來吧。
B:(在屋外)我不進去(也可“進來”)了。
3A:(在車上)你上來嗎?
B:(在車下)我不上去(也可“上來”)了。
5A:(在辦公室)小林,你能過來一下嗎?
B:(在辦公室)好,我馬上過去(也可“過來”)。
假定學生做對了課本中所有有關(guān)趨向動詞“來”“去”的練習,我們這—段的教學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充其量只能說學生獲得了這方面的語言知識,并不就一定代表他們具有了相應的語言能力。
當我告訴學生,練習(五)1A在下邊也可以問:“她上來了嗎?”當然還可以問:“她上去了嗎?”以及練習中劃線部分的“去”有的可以換成“來”(見括號中)的時候,他們都困惑地瞪大了眼睛,我讀懂了他們的不理解:“來——去”是截然相反的兩個詞,怎么可以在同一位置上互換而不影響句子的意思呢?
很顯然,教授語言知識教給語言能力。這一點在第二語言的教學中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對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師來說,如何教會漢語為非母語的學生把語言層面的“來”“去”活化為言語層面的“來”“去”,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二、力避兩種不適當?shù)慕虒W處理方式
趨向動詞是漢語中頗具特色的一類詞,事實上趨向動詞的教學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之—。趨向動詞的句法、語義功能呈現(xiàn)出從實在、可感的空間位移到意義比較空虛的狀態(tài)。這種復雜性讓人覺得趨向動詞的語義變化多端,難以捉摸。盧英順認知觀與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學習,2004年第1期。
正因為如此,對于學生們關(guān)于什么情況下用“來”,什么情況下用“去”,以及為什么這么用的疑惑,有些缺乏經(jīng)驗、缺乏研究的教學者往往采取兩種做法:一是一言以蔽之“這是漢語的習慣”。二是讓學生機械練習,希冀通過大量練習使學習者“習得”“來”“去”的用法,類似將兒童習得母語的經(jīng)驗推行應用到成年人的第二語言學習中來,這也曾是一段時期內(nèi)在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研究中很受推崇的一種教學方法。陳宏、吳勇毅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語言學科目考試指南,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3年,第5759頁。
兩種做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講“為什么”,不去指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和有意義的訓練。
前者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最忌諱的一句話,有敷衍、搪塞之嫌,是學生最不愿意、最害怕聽到的回答,它硬生生地把學生的“為什么”給頂回去了。這種回答會影響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05頁。后者尚可歸為—種教學方法——直接法(或曰“自然法”),然而,把它運用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卻違背了教學的最高原則——因材施教。對外漢語教學面對的是漢語為非母語的求學者,年齡一般在二十到五十歲不等,和幼兒相比,他們錯過了學習一種語言的黃金時段(根據(jù)十八、十九世紀以來對兒童語言發(fā)展研究的公論,一個人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是十二、十三歲以前)。我們知道幼兒習得母語,在他們開口說話前,已經(jīng)有了少則七八個月,多則十幾個月的對語言的感知和積累,這個階段盡管幼兒尚不能用哪怕最簡單的詞來表達他們的要求,但是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個語言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通過聽覺、視覺多種途徑感知了這種語言。這個階段的積累,對以后幼兒言語的習得作了充分的鋪墊。徐子亮漢字的認知及教學方法,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六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年。而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恰恰缺乏這個十分重要且對語言學習直接產(chǎn)生潛在影響的學習前自然接觸的階段。因此,套用“幼兒學語”的方式教授成年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是不合適的。我們應當注意到,成年學習者有其自身的學習優(yōu)勢:學習較有目的性、主動性,理解能力更強。教師可因勢利導,提倡并促使其在理解語言知識和規(guī)則的基礎(chǔ)上進行有意義的訓練。
陸儉明先生曾經(jīng)指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要大講語法,特別是不要一條一條地大講語法規(guī)則,而要善于點撥,這對一個漢語老師來說,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04頁。筆者個人對這段話推而廣之的理解是,作為一個對外漢語老師,要想達到“點撥”學生的高度,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要有扎實的漢語基礎(chǔ)知識;第二,要有發(fā)現(xiàn)、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對語言規(guī)則不要“大講”,而要“點撥”,恰怡是建立在對一系列的語言規(guī)則了然于胸,并針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勤于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真正習得“來”與“去”,道理是—樣的。
三、“來”“去”的用法及語義功能
欲給學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講清趨向動詞“來”“去”的問題,教者得對“來”“去”的用法、語義功能等有比較深透的把握。下面,筆者根據(jù)對外漢語教材中的實例,對“來”“去”的用法及語義功能作一個梳理。
1“來/去”單獨作一般的趨向動詞,在句子的謂語里充當主要成分?!皝怼北硎緩膭e處到說話人或所談及的人/事物所在地;“去”表示從說話人或所談及的人/事物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1)老師讓我們明天七點半來學校。(漢語聽力教程)
(2)對不起,我來晚了。(漢語教程)
(3)有—天,我的筆又都用完了,正好同事小李要去商店,我就請他幫我買筆。(漢語聽力教程)
(4)林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坐車去展覽館參觀。(漢語教程)
(5)總公司的張經(jīng)理五月十號左右要來廣州,十五號去上海參加一個會,二十幾號回北京。(漢語聽力教程)
2V“來/去”作補語,說明動作的趨向
(6)張東最喜歡爬山了,你看,他都爬到最上邊兒了,咱們也快上去吧。哎,王麗,你們快上來呀。(漢語聽力教程)
(7)女:小明,快下來,那太危險,怎么到窗戶上去了?
男:我的球跑到這兒來了。我馬上下去。(漢語聽力教程)
(8)我過去取吧(漢語教程)
(9)女:小王,慢走啊,以后有時間就過來玩啊。
男:好,好。李老師,您不用送,別出來了。(漢語聽力教程)
(10)我不進去了。我愛人還在樓下等我,我們要出去辦點兒事。(漢語教程)
(11)女:哎,老李,你在家呢?你怎么今天回來得比我早?。?/p>
男:早什么啊,我還得回去……(漢語聽力教程)
(12)他讓我向您問好,還給您捎來一封信和一些東西。我想給您送去。(漢語教程)
(13)上個月小王借去的那幾本書還來了沒有?(漢語聽力教程)
(14)小李的爸爸從北京打來電話。(漢語聽力教程)
(15)小王,下雨了,別人都進屋去了,你怎么還站在這兒?(漢語聽力教程)
(16)我正好要下樓去,順便就給您帶去了。(漢語教程)
3“來/去”VP,表示要做某事
(17)小王,你回來了,剛才山本來找過你。(漢語聽力教程)
(18)哎,碗還沒洗呢,你去洗吧。(漢語聽力教程)
(19)你上午怎么沒來上課?(漢語教程)
(20)我們今天去參觀出土文物展覽。(漢語教程)
(21)早上去開會的時候,房間的鑰匙都交給服務員。(漢語教程)
4V1P(或介詞短語)“來/去”V2P,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22)我愛人的工作就是這點兒不好,—個月得有二十天不在北京,要到別的城市去出差,像廣州、上海什么的,經(jīng)常去。(漢語聽力教程)
(23)她忘帶照相機了,又回宿舍去拿了。(漢語教程)
(24)小李是陪他女朋友的爸爸來看病的。(漢語聽力教程)
(25)下午我們到醫(yī)院去看看小馬吧。(漢語教程)
(26)他是利用周末的時間去打工的,平時沒去過。(漢語聽力教程)
可以看出,從第一到第四種用法,“來”“去”的意義是由實逐步到虛的:第—種用法中的“來”“去”,意義最實在,本身就是表示由彼及此或由此及彼的動作的,具體可感。第二種“來”“去”表示前面動詞的運動趨向。第三種情況比較特殊,雖然“來”“去”仍然保留著運動趨向的意義,但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上似乎可有可無,少了“來”“去”,句子照樣說得通,語流也順暢。難怪學界有種看法是:不用“來”“去”,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呂叔湘等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四種情況也比較特殊,除了趨向意義之外,“來”“去”兼有連接前后句子成分的作用,詞匯意義明顯虛化。
四、“來”“去”互換現(xiàn)象的分析
“來”“去”語義的虛化,有研究者稱之為“空靈”,曹艷芝也說“來”“去”的空靈性,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曹文所提“空靈性”源自高耀墀現(xiàn)代漢語語法(修訂本)一書中的“含義空靈”。意思一樣,都是“來”“去”有時不表示趨向的實義,特別是起連接作用的時候。朱德熙先生在其大作語法講義1242一節(jié)中就“來”“去”的語義虛化以及能否互換問題作過這樣的分析(例句序號為筆者所加):
“來”和“去”仍舊保留著運動趨向的意義。有時候,“來”“去”只起連接的作用,沒有什么實在的意思。例如:
1用堅忍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困難。
2要按照專業(yè)的性質(zhì)來進行改組。
前—句的“去”換成“來”,后一句的“來”換成“去”,意思沒有多大的差別。如果V2的賓語是代詞“我”或“你”,情形就不同。例如:
3他們打算用這個辦法來幫助我。
4他們打算用這個辦法來幫助你。
這兩句里的“來”不能換成“去”。如果賓語是“他”,用“來”用“去”都可以:
5他們打算用這個辦法去幫助他。
6他們打算用這個辦法來幫助他。
前—句用“去”,可能是因為說話時“他”不在場,也可能“他”在場,只是說話的人心理上覺得“你”“我”是一方,“他”是另一方。后一句用“來”,可能因為說話時“他”在場,也可能“他”不在場,不過說話的人心理上覺得“你”“我”和“他”在—塊兒。
按照朱先生的分析,當“來”“去”“只起連接的作用,沒有什么實在的意思”時,??梢曰Q使用而不影響句子的基本意思,但要受一定條件限制:V2的賓語是代詞“我”或“你”,只能用“來”,不能用“去”(例34);若V2的賓語是代詞“他”,則不受此限,用“來”用“去”都可以。
有研究者不贊同朱先生對例4的分析,曹艷芝也說“來”“去”的空靈性,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認為:應該把“我”作V2的一類賓語,這—類句子中的“來”不能換成“去”。把“你”和“他”作V2的另一類賓語,這一類句中用“來”用“去”均可。也就是說例4中的“來”可以換成“去”,并舉例解說(例句序號為筆者所加):
7他打算用這個辦法來幫助你
8他打算用這個辦法去幫助你
這兩句中間有隱含的轉(zhuǎn)述者“我”。用“來”,是“我”告訴“你”,“他”會由遠處來到此地,三者將在一塊。用“去”,是表示“我”和“他”是一方,V2的賓語“你”是另一方,我只是告訴“你”,“他”會由此地去“你”那里幫助“你”。
這個分析有一定道理??墒?,該作者對“來”“去”互換所設的另外的條件限制卻是筆者不敢茍同的,摘錄如下(例句序號為筆者所加):
9你打算用這個辦法來幫助我嗎?
10你打算用這個辦法去幫助我嗎?
這兩句是V2的賓語“我”問的話,我肯定在此地,只可能是“你”從遠處來到“我”這里,因此只能用“來”。
11他打算用這個辦法來幫助我。
12他打算用這個辦法去幫助我。
這兩句中間有一個隱含的聽話者“你”,是“我”在向“你”轉(zhuǎn)述,“我”只可能在此地。“他”由心理上的彼處來到“我”此地,三者將在一塊,所以只能用“來”,不能用“去”。曹艷芝也說“來”“去”的空靈性,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也就是說,當句子的主語為第二或第三人稱代詞,V2的賓語是第一人稱代詞“我”時,只能用“來”,不能用“去”。再換個角度簡單地說,這一類句子中只要V2的賓語是第一人稱代詞,就只可用“來”,不可用“去”。
竊以為,這個結(jié)論下得太死了。例1012的作者否定這兩句的重要理由是“我”“肯定在此地”或“只可能在此地”。這實質(zhì)上跟朱先生認為例4的“來”不能換成“去”的理由差不多。其實,例1012也可以用“去”的,稍后再加分析。
值得肯定的一點是:關(guān)注“來”“去”問題的研究者幾乎都注意到了“來”“去”表趨向的意義有虛化的一面,其重要標志之—是,“來”“去”已不表示物理世界的空間位移,而是心理世界的位移(以下稱“心理位移”)。
當人們處于交際活動中時,也就進入了語言的使用過程。從廣義的認知角度看,語言的使用過程也是認知處理過程、心理活動過程。因此,語言的研究必然會涉及交際主體的心理活動。
為什么在“來”“去”互換問題上會有不同看法?原因就在于:對交際各方能否實現(xiàn)心理位移以及如何位移,研究者的意見存在分歧。像34句,在說話人也就是作者的心里,V2的賓語“我”和“你”都在此地,所以只能用“來”,不能換作“去”。1012句的作者認定,說話的“我”肯定在、只能在此地,因而,用“去”的話,句子不成立。二者有—個交叉點,就是當主語是人稱代詞,V2的賓語為第一人稱時,V2前決不能用“去”。換句話說,在他們看來,處在這一類句子中V2之后的“我”不能作心理位移。
如果孤立地看341012這幾個例句,作者得出的結(jié)論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若將其放到語用環(huán)境中,那么,“我”不是不可能作心理位移的。比如:
13明天要是我?guī)У腻X不夠,你打算用這個辦法去幫助我嗎?(假定“這個辦法”是刷你的信用卡。)
14萬一行李超重,他打算用這個辦法去幫助我。(假定“這個辦法”是送“我”到機場的“他”幫“我”拿出—些不太重要的東西帶回家。)
15我在云南的時候,他們很想去采訪我?!八麄兒芟肴ゲ稍L我”是被曹艷芝女士否定的句子。參見曹艷芝也說“來”“去”的空靈性,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例131415如果用“來”,完全沒有問題,用“去”,也是說得通的:13句“你”打算幫助的是設想中明天可能會遇到“錢不夠”這一難題的彼時彼地的那個“我”,而不是眼前跟“你”說話的這個“我”;14句“他”打算幫助的“我”是設想中“行李超重”的彼時彼地的那個“我”,也不是現(xiàn)在正在說話的這個“我”;15句“他們”過去曾想采訪的“我”,是當時在云南的那個“我”。
可見,1012句V2后邊的“我”也是可以在心理上實現(xiàn)位移的,事實上,生活中這類句子也說的。心理位移一般是說話人對方位、動作向背視角的主觀設定。既然是主觀設定,說話人所在方位等也在設定范圍之內(nèi)。因此,不可輕易地就把這類句子“槍斃”了。
教學者將“來”“去”互換現(xiàn)象分析透徹,對于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來”與“去”十分重要。如果學生明白了“來”“去”涉及的位移主體不僅可以作看得見的位置移動,也可以在心理世界進行移動,那么,像前文所摘練習(五)(七)(九)中為什么有些句子既能用“去”又能用“來”這樣的問題,便不難解決。
五、關(guān)于“來”“去”的教學
交際功能是語言的本質(zhì)之所在。王希杰修辭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68頁。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能夠產(chǎn)生正確的語用行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總目標就是培養(yǎng)外國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而得當?shù)慕虒W方法是讓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這種能力的重要保證。
在此,筆者根據(jù)近些年來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經(jīng)驗,就“來”“去”的教學方法問題,提出一己之見,以供參考。
1圍繞課文總結(jié)歸納
“來”“去”這個知識點一般出現(xiàn)在對外漢語低年級教材中,教學對象處在初級漢語學習階段,對他們而言,漢語言材料的積累非常有限,詞匯量不夠大。在這種時候,如果干巴巴地大講特講—條條的語言規(guī)則,恐怕只會讓學生感到恐懼、無趣以至厭煩,對后面階段的學習極為不利。反之,如果我們在疏通了課文、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基礎(chǔ)上,將課文中有關(guān)“來”“去”的句子適當分分類(如本文第三部分),再分門別類地講清語義及用法——注意:尤其要突出“趨向”的語義,因為即便在有些情況下“來”“去”的趨向義“虛化”了,也不等于“虛無”,多少都留有“趨向”的“余音”——這樣,學生有了一定量具體的句子打底,也就是說有了感性認識以后,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過要注意,講授的語言一定要淺顯、簡潔,切忌將學術(shù)研究中的術(shù)語—股腦兒地“灌”給學生,增加其學習的負擔。
2有所側(cè)重加強針對性
“來”“去”的用法不止一兩種,語義也比較復雜。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讓外國學生“習得”呢?在筆者看來,教學中有所側(cè)重,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來”“去”的第一種用法幾乎不需要講解,學生懂得“來”“去”的含義就能用了。
“來”“去”的第二種含義即“運動趨向”義也比較實在,書本上的句子學生理解起來也沒什么問題,關(guān)鍵是要告訴學生,在實際使用中(即在交際場中)“來”“去”涉及的對象所在方位或動作的向背是可以主觀設定(即作心理位移)的。中國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
A(在電話這頭)你什么時候回來?
B(在電話那頭)6點以后回來。
C(在樓下)快下來吧,車已經(jīng)在等著了。
D(在樓上)我馬上就下來。
E1(在屋外)這是小王買的東西,托我?guī)Ыo你的。
F(在屋內(nèi))噢,謝謝!快進來坐會兒吧。
E2(在屋外)我不進來了,還有點兒事要辦。再見!
B、D、E2句,若以說話人所在位置為基點,應該用“回去”、“下去”、“進去”,但在日常交際(特別是口語)中,說話人常常在心理上將自己位移至聽話者一邊,仿佛近在眼前的面對面交談,因此才有了B、D、E2句這樣的表達。本文開頭部分摘錄的練習(五)(七)(九)中劃線部分有的“去”之所以能夠換成“來”,跟B、D、E2句同理。
“來”“去”的第三種用法,雖然有專家認為,其中的“來”“去”可以拿掉而不影響句子的基本意思(因為趨向義虛化了),可是如前文所言,筆者認為“虛化”不是“虛無”,用不用“來”“去”,句義還是有差別的。比如(17)句用了“來”,表示“山本到這里找過你”;去掉“來”,只是陳述一下“山本找過你”這件事,至于山本到什么地方找過你,我們不知道。例(18)用了“去”,表明還沒洗的“碗”在別處,不在眼前:去掉“去”,就只是命令“你洗碗”。例(19)(20)(21)句同理。用了“來”“去”的句子還可以找到“趨向”的影子,這—點要解釋清楚,否則學生不明白為什么有時用“來”“去”,有時又不用,還是—筆糊涂賬。
關(guān)于第四種用法,教師不妨這樣操作:先提取課文中這一類句子,如(22)—(26)句,扼要分析一下它們的語法結(jié)構(gòu)“V1P來/去V2P”,再講解含“來/去”的句子語義以及“來/去”所起的作用,比如:(22)句用“去”,意味著“我愛人”出差的城市遠離自己所在地“北京”?!暗絼e的城市”的目的是“出差”?!叭ァ边B接行為與目的。再如例(23)用“去”表示“宿舍”背離“她”當時所在地?!叭ァ边B接了“回宿舍”的行為和“拿(照相機)”的目的。例(24)(25)